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VISCOSE
Jeppe Ugelvig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《Viscose Journal》第五期聚焦於時尚的多重零售空間與文化。
本期以 20 至 21 世紀購物文化的演變為主軸,探討「商店」作為一個核心節點——一個透過商業行為不斷生產與再想像「社群」與「身份」的場域。
我們特別關注時尚零售在都市空間政治中的角色,追溯那些將商店視為創作媒介的企劃歷史——這些企劃往往由藝術家主導或參與,並使「商店」成為一個充滿可能與矛盾的空間。
零售本身即是時尚生產的重要現場。
正是在商店、購物中心與線上平台中,時尚產品揭示了「慾望資本主義」經濟的核心:一種被理論界稱為「物神崇拜」的現象,即商品一旦進入流通,就被賦予某種神秘魔力。
因此,商店也成為時尚最古老的儀式舞台,並與資本主義現代性緊緊相連。在過去一個世紀中,購物空間加速演化,從街角店面到百貨公司、購物商場,發展出一種嶄新的公共空間樣態——其結構建立於更為「崇高」的消費建築美學之上。
作為一種公共活動,購物不僅需要實體空間,也不斷形塑與再製具有深刻政治意涵的社會關係:性別、階級、都市更新、監控機制、警權結構等,都在零售空間中「隱然浮現」。作為資本再生產的空間,零售也導引出種種形式化與非形式化的「損失防範」與「安全機制」,這些機制不只存在於建築基礎設施中,更被內化於消費者的身體與行為之中。
因此,我們也可以將零售視為一種政治鬥爭、跨界與抵抗的空間——即使這些行動看似微小、日常,卻仍具深遠意義。
當我們研究零售時,背景是「實體商店消亡」、「零售末日」、「全面數位化」等一連串被宣稱的危機與革命。但即便如此,實體時尚消費並未消失,反而蛻變出更複雜的面貌與功能——成為體驗經濟中品牌策略的精緻場域。
在當代語境中,我們所理解與所經驗的「零售」,是各種空間——都市、鄉村、虛擬、隱形——彼此激烈交織與協商的結果。這些空間原型往往會被擴展應用至其他社會基礎設施中。
歡迎來到《Viscose Journal》第五期。
我們特別感謝共同出版單位 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 與 Between Bridges 的支持,沒有他們的參與,本期無法成形。
ISBN: 9788797480205
平裝
212 頁
260 x 160 mm
2023
VISCOSE 出版